第一百零七篇 上海地铁18号线-《一只孤独的耳环》

    上海地铁18号线,是近两年新开通的地铁线路,通过崭新和极具现代化的站内设计,便可以轻松觉察到。

    那天乘坐地铁,我依然习惯性地走到了地铁的第一节车厢。由于是无人驾驶,车头没有驾驶舱,透过车头的玻璃窗,可以看到地铁行驶的轨道,随着地铁的行进,向前推移。

    我随手拍下了一段视频,发到了家人微信群里。

    然后故作镇定地说:“我来开地铁了。”

    我的爸爸,第一个跳出来,感觉是有些惊讶。回复道:“哇,这么厉害,什么时候会开地铁了。”

    我也没绕弯子,紧接着说道:“不是啦,这是无人驾驶的。”

    之后……好像就没聊什么了,其他家庭成员也没出来说话。

    我们这一家子,一直以来,聊天和联系比较少。似乎也是习惯了,偶尔联系,时常挂念,成了我们固有的相处模式。

    但也正是因为联系少,对彼此的工作和生活状态,都欠缺了解。为数不多的表达关心,也不过是好好吃饭,照顾好身体,催婚之类的万年金句。久而久之,只觉得不疼不痒,甚至感觉到压力,而不是温暖快乐的港湾。

    即便是偶尔发起聊天,也会像如上对话一样,互动极少,戛然而止。有时候,真的挺羡慕那种跟父母像朋友一样相处的朋友们。而我,跟父母始终像是存在着某种隔阂,我们明明是互相在这个世上最亲的人,但沉默让我们很难互相温暖。

    后来,我看了一本书,里面有一个观点,我很认同。“其实,不论是什么关系,都有其惯有的相处模式。”

    是啊,我们好像习惯了。

    不论是父母,还是身为女儿的我,我们心里都希望在平日里,能够多联系,我们也从未质疑过在彼此心中的重要位置。

    小的时候,父母在外工作,和他们聚少离多,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见上一面。在为数不多的相处里,我努力回忆那些点滴,可却想不起来一二,只剩下鲜有的记忆碎片,难以串联和拼凑。

    儿时很需要来自父母的爱和关心,成长过程中的陪伴是无法被替代的,如果缺席,真的需要用一生来治愈。

    等长大了,偶尔还会埋怨,为什么自己的父母不能像别人的父母那样,为什么不能多一些关心,多付出一些努力。可不是吗?孩子不管多大,总觉得父母要做得更多一些,索取更多的爱。

    后来,我逐渐意识到,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,他们也有很多无奈……

    过去已经发生,当下和未来才是更值得被关注的。想要改变原先的相处模式,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美好,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,这并不只是父母的事。

    或许,父母不擅长于表达;或许,有些观点我们互相不认同。但是,他们,依然是在这个世上,最爱我们的人。父母有父母的人生,有他们的过往和圈子,有他们的想法和决定,做子女的,更多地选择支持和理解吧。

    我们共同努力,有爱,更要学会表达爱,一起成长,互相治愈。